额济纳旗风土人情,额济纳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如路遇长者、亲友、熟人或逢年过节、走访亲友均有注重礼节的传统。在民间还流传着“宁可折骨也不能失礼”的古训。
礼仪问候来客互相问好。如路遇长辈,若是乘马骑驼,须先下马(驼)后再向长辈请安,以示尊敬。晚辈在长辈面前说话和气,以尊称呼之,不直呼其名。入蒙古包后,先向主人请安,问全家平安、牲畜兴旺、牧草丰美之后再道来意。
额济纳风俗习尚中,禁忌占有重要的内容,非万不得已,人们是不会触犯禁忌的。
称呼忌讳额济纳蒙古族很讲究辈份,晚辈称长辈或比自己年长的人为“您”,忌直呼长者其名。俗人禁呼喇嘛的名字。门忌客人入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忽必烈大汗在宴请贵族时,每道门两边都有两名手执棍棒的侍卫,目的在于防止人们的脚踏在门坎上。如有偶犯禁例者,便遭受皮肉之苦。客忌进 蒙古包时不得携带刀、枪等器械。客人席地而坐时,男性为盘腿坐地,女性为跪腿坐地。因故不能盘腿或跪腿,可将腿朝门的方向伸展。闲谈之中,不能用烟、刀、 剪、筷子等物品指向人的头部,并忌讳生人用手触摸小孩的头。外出大小便,不能正对着包内的佛龛方向,也不许在牲畜圈内。否则主人就会认为客人不尊重民族习 惯。火忌禁忌在火炉旁烤鞋暖脚,也不得在炉灶上磕烟、摔东西、扔脏物或用刀挑火。礼忌蒙古民族喜双忌单,客人到主人家作客,见面礼最好是成双成对。在客人起身告辞时,一般主人要在客人的手提包里,放一些土特产等食品,以免客人携带空包而归。水忌额济纳蒙古族忌讳在河水中沐浴、扔垃圾。牧民有节约用水和注意保持河水、泉水清洁的习惯,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阿拉善婚礼
阿拉善蒙古族素以热情好客著称。客至,全家老少出门迎接,依次向客人问安。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俗称“打单千”;妇女两手相握,曲两膝,上下伸动,俗称“打双千”。现在,一般多为握手问好。见面问候语是“塔赛音白努”(您好吗?),答以“赛音,塔赛音”(好!您好?)。客人进蒙古包时,要掀门帘左边,不能踩门槛。进包后坐在左边(即西边)。上首为北面,多为尊长者所坐。就坐后,双方各取出鼻烟壶鞠躬互换,举到鼻端一嗅后送还,然后彼此问候“您好吗?牲畜好吗?今年水草如何?”表示敬意。如拜见父母尊长以及喜庆场合,均以哈达相献,以表敬重之意。这些传统礼节现仍保留。
主人献奶茶,客人用右手接,喝毕可再要,不再喝则示意不要。主人盛好的茶客人不能不喝,对主人的敬献不可推让。主人给客人敬酒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将酒一饮而尽,并要回敬。席间常用赞美友谊的歌曲来劝酒、敬酒。 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宾要将马奶酒放在哈达上双手捧上,接受者也要双手捧住。阿拉善蒙古族人一般均有“阿卜该拉呼”(尊号)和“绰勒拉呼”(绰号)。人们喜欢叫尊号,不喜叫原名。沙 力搏尔式摔跤是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族所独创并保留至今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也是阿拉善古老的“乌日斯”盛会和现代那达慕大会中体育比赛的主要项目之 一。据说,过去蒙古族摔跤,分为儿马式和公驼式两种形式。儿马式摔跤是指穿摔跤坎肩摔跤,公驼式摔跤是指沙力搏尔式摔跤。“沙力搏尔式”一词从蒙古语“沙 拉巴”(迅速之意)、“沙拉玛盖”(敏捷的)派生而来,经过长期的语音译化演变为“沙拉宝尔”一词。沙力搏尔式摔跤技艺中的砍铲、膝折、抓领等动作,是模 仿公驼相互分争斗动作特性而命名的。沙力搏尔式摔跤参赛人数必须是2的 乘方数,不分体重级别,一跤定胜负。竞赛时赤足穿三角短裤从赛场两角迎面而上,分别抓好对方短裤后开始进攻。沙力搏尔式摔跤技巧有:前攻、猛背、偷袭、后 推、左拉右拧、内外夺脚、旋转猛压、上压、空旋、单打、松肩、硬抗、上翻下扣等。运动员需要具有强壮的体质、耐力、智慧和技巧。沙力搏尔式摔跤不受场地、 服装的限制,随地可以进行,平时歇息闲暇,人们自然地围成一圈,双方各出一人互搏,依次进行比赛。在“乌日斯”盛会上经过筛选获胜的选手,可以得到绵羊等 九样奖品和“神圣摔跤手”的 称号。获胜者将羊夹在左腋下,把其余奖品夹在右腋下行礼三次后退场。历史上阿拉善地区曾涌现出搏克夏力宾、毛呼赖等蜚声国内跤坛的摔跤手。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阿拉善沙力搏尔式摔跤在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下,经过广大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的挖掘整理,列为旗、盟、自治区那达慕大会和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 和表演项目。同时,涌现出格力哥、喜宁、巴拉登官布、阿拉腾乌拉等优秀摔跤手。2005年8月26日,阿左旗政府举办了“夏力宾杯”全国沙力搏尔摔跤大赛暨搏克赛,来自北京、新疆、青海、甘肃和自治区其盟市的15支代表队参加了沙力搏尔的团体赛、个人赛和蒙古搏克个人赛。我旗选手贡布加布获得沙力搏尔银腰带。8月27日,召开沙力搏尔摔跤论证会。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中心主任雷军以及自治区摔跤协会的权威人士参加了论证会。同年,沙力搏尔摔跤被列为2006年第六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