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美食营养 游戏数码 手工爱好 生活家居 健康养生 运动户外 职场理财 情感交际 母婴教育 时尚美容

如何选择自行车轮胎

时间:2024-10-13 13:30:10

轮胎在一辆车子里的重要性,往往很容易被人忽视。轮胎特性对整车的性能和效率密切相关。在这里给你们介绍一下车胎的构造以及轮胎的特性。首先我们先了解下车胎只有了解了轮胎的构造我们才能给自己找到适合的轮胎。如何选择自行车轮胎

由于织网罩是轮胎的主体,而滚动阻力的主要来源就是织网罩在接触路面时压缩变形所造成的能量损耗,因此织网罩的良窳就是轮胎性能的关键。最常被拿来当作指标的就是TPI,也就是织网密度了。TPI越高,代表一英吋内的纤维数量越多。高密度的织网,代表纤维更细,填补缝隙所需的橡胶就更少;相对的低密度的织网,纤维较粗而且所需使用的橡胶也更多。

按这里检视图片

织网罩影响的层面非常的广泛。首先,它是形成轮胎路感特色的主要原因。织网密度越高,织网罩的厚度越薄,反应就越灵敏。在压过不平整路面的时候,仍可保持与地面的最大接触面积,并且不会让震动扩散开来。低织网密度加上厚重的胎皮,在经过崎岖路面的时候,往往胎皮会来不及反应,就把震动直接传到手掌或屁股上来,而且会让轮胎跳离地面,使得接触面积变小,抓地力也变差。

从路感还可以衍生出高TPI的其他好处:重量轻、滚动阻力低、在粗糙路面上抓地力更好,连带的力量传导也更好。既然高TPI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不每条胎都尽可能达到最高的织网密度?一部份原因是工业设计与成本考量,一部份原因是厂商产品线的区隔,还有一部份原因是强度的问题。高TPI的织网罩一定比低TPI的要薄,防爆的特性也较差。短程通勤、加了避震器的车、或者根本就是故意要去骑恶劣路面,实在没必要采用高TPI的轮胎。

如何选择自行车轮胎

也许你会纳闷,管胎不是可以打到200psi甚至更高的胎压,为什么同样技术做出来的开口胎,只不过打到145psi,路感就差这么多?我也用过相同织网罩及胎皮规格的管胎,打到180psi,丝毫不会觉得它很硬。其中最大的差别是,管胎打饱气之后切面是圆的,这样使得管胎在任何角度下都保有很好的路感;而开口胎并不是,内胎的切面形状像个冬瓜似的,先天上就不容易拥有相同的性能。另外高级管胎内胎的材质是乳胶(Latex,保险套的原料),弹性好滚动阻力小路感佳,而开口胎一般使用的内胎是丁基橡胶(Butyl),是无法和乳胶相提并论的。但即便是使用管胎,胎压的设定仍应该要让轮胎在承重时产生一些扁平变形,才是让它性能正确发挥的做法。

另外在轮组大厂ZIPP的手册中也提到,使用开口式外胎,胎压不建议打到125psi以上,所持的理由同上所述,不过并没有特别强调是否为轮框无法承受。事实上开口式外胎打高胎压对轮框来说的确是个危害,轮框有可能被不均匀地撑开,也有可能从结构最弱的地方炸开。打高胎压之前,应先确认轮组是否能承受得了,千万别一意孤行。

其实每一款胎搭配不同体重的骑士都有其最适的胎压,是在路感与滚动阻力之间妥协下的结果。由于负重时适当的扁平度才是决定胎压的前提,所以体重越重胎压也要越高。又由于后轮承受的重量比较高,后轮的胎压也应比前轮高一些,可以试试提高10%(或降低前轮胎压10%以换取舒适的路感)。不要相信厂商公布的胎压上限,顺从你的直觉。如果你习惯打到外胎规范的胎压上限,体重吨位又不是很重的话,泄一点气试试看,说不定会有令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发生--而且还不见得会比较慢。

轮胎胎纹颗粒胎的目的是增加软地面上的抓地力

如何选择自行车轮胎

许多公路车轮胎的设计会把中央和两侧分开考量,中央的部份要降低滚动阻力,会使用较硬的橡胶、光滑表面处理或适合直线行进的胎纹(例如菱形细颗粒);两侧会采用较软的橡胶、粗糙表面或变形量稍大的胎纹。较软的橡胶确实可以提高抓地力,至于胎纹的效用,就看你亲身的经验以及要不要相信厂商的说法了。你还以为颗粒胎或胎纹才是雨天防滑的保证吗?错误的观念该改正过来了!

宽窄

同样是700x23c的外胎,实际上的宽窄还是有差的,有些胎圆鼓鼓的,有些胎则比较苗条,拿游标尺去量会发现各厂牌之间有一些差异,也因此有些厂商得以在相同规格下偷重量。比较宽的胎,路面的适应性比较好,抓地力比较足,舒适性也较佳。但宽胎的负面影响是风阻和重量,为了降低风阻,应该要选用较窄的外胎。不一定比较宽的胎就好,或比较窄的胎就好,还是要看用途。所以这又是一个权衡的抉择了。

或许是自行车厂商比较保守,大多数的公路车出厂时都是配23mm的外胎,甚至是25mm的。毕竟太窄的胎可能会发生抓地力不足、控车不易或卡进水沟盖等危险。如果很确定自己的骑车路线路况良好的话,何不试试换个较窄的胎来降低风阻;如果是低速爬坡的话,换个较窄的胎除了省点重量,降低风阻的帮助就不那么大了。

换上较窄的胎,例如20mm,应该要将胎压打得高一些。如果在相同胎压下,宽胎的滚动阻力可是会比窄胎还低的,但这样的比较并无意义,因为这个条件下宽窄胎的触地面积是一样的,窄胎的扁平度显然会比宽胎大,造成滚动阻力较大。如果要让窄胎的触地扁平比例和宽胎一样,就应该打高一点的胎压。但要小心的是,打高胎压以后代表的是触地面积会变小、抓地力降低、路感会变差。专家建议低风阻轮甚至应该配到18mm的细胎,才有最理想的效果。不过以安全为前提的话,应先确认天候及路面状况,再来决定轮胎宽窄。2003年环法赛,Ullrich不就是在雨天的计时赛中,把夺冠的最后一丝希望给摔掉了吗?

轮胎颜色有多样化选择

颜色

胎皮的主要原料是橡胶,原色是褐色。大多数轮胎会呈现黑色的原因是加入「碳黑」以增加抓地力和耐用度。一些有鲜艳颜色的轮胎,是用二氧化矽取代了碳黑,不只更美观,而且据称干湿地的抓地力都会更好。有些轮胎具有「古典味」:胎壁是皮肤色,而胎皮是黑色,这是因为胎壁并未添加碳黑的缘故,橡胶本身比较软,可以减低一些滚动阻力。目前主流的轮胎胎皮很多都是三间色,比如「红-黑-红」这样子配色,一方面是让直线的滚动阻力低、过弯的抓地力好,另一方面是为了好看。后一个原因可能才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决定性条件。

挑选适合的轮胎

经过一连串的讨论,我们再回到文章一开头的疑问:为什么通勤车换上较窄的光头胎后,性能全面地提升了?首先新换的光头胎织网罩较薄较软,提供良好的路感以及较轻的重量。加上胎皮比较薄,重量减轻后,轮子的惯性减低使得加速容易。少掉了颗粒胎纹,路感比较平顺,而且力量传导也更直接,加速、爬坡或负重骑乘都变得比较轻松。宽度比较窄且表面光滑代表的是风阻也就比较低,在高速时速度比较容易维持。

轮胎对自行车的性能与舒适性影响真的很大,正确的选择加上适当的调校,差别几乎和更换车架材质一样明显,甚至在你不想更换车架的前提下,提供了一个特性调整的广大空间。不过说实在的,等级低的产品,只要愿意多花一点小钱,就可以买到明显的改善。但如果要比较一批价值同是两千元的高级胎,几乎就不可能有全面性的改善了,这时候就变成特性上的妥协与选择,你可能偏好均衡的性能,也可能需要某一两种突出的特性。由于影响性能的变因实在很多,而轮胎厂商设计产品的创意也很丰富,不只提供多种规格,卖相也要让消费者一见到就爱不释手,使得挑选一款轮胎,可以像挑选车架一样,充份表达你个人的品味与鉴赏力。

© 海能知识库